现代都市连载
叫做《如履薄冰》的小说,是一本新鲜出炉的小说推荐,作者“石越”精心打造的灵魂人物是石越朱翊钧,剧情主要讲述的是:公元1572年,距离明朝灭亡、山河沦丧还有72年。此时东南倭寇横行,西北鞑靼叩关,地方兼并日重,军政疲惫百姓困苦,隆庆皇帝刚刚驾崩。石越却在此时,穿越到了历史上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身上。好消息是,此时的朱翊钧,还没有登基。没来得及祸害朝政。坏消息是,此时的朱翊钧,还没有登基。司礼监掌印冯保想做皇权代言人。首辅高拱想架空皇帝增强内阁。次辅张居正一心主政推行新法......
主角:石越朱翊钧 更新:2025-01-22 05:44:00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男女主角分别是石越朱翊钧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如履薄冰完结》,由网络作家“石越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叫做《如履薄冰》的小说,是一本新鲜出炉的小说推荐,作者“石越”精心打造的灵魂人物是石越朱翊钧,剧情主要讲述的是:公元1572年,距离明朝灭亡、山河沦丧还有72年。此时东南倭寇横行,西北鞑靼叩关,地方兼并日重,军政疲惫百姓困苦,隆庆皇帝刚刚驾崩。石越却在此时,穿越到了历史上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身上。好消息是,此时的朱翊钧,还没有登基。没来得及祸害朝政。坏消息是,此时的朱翊钧,还没有登基。司礼监掌印冯保想做皇权代言人。首辅高拱想架空皇帝增强内阁。次辅张居正一心主政推行新法......
海瑞听到这里,已然泣不成声:“臣……臣……”
而后竟然君前失仪,嚎啕大哭起来!
朱翊钧静静看着海瑞,等他平复心情,没有再出言打扰。
终于,过了好一会。
海瑞渐渐平复情绪,就要为失仪请罪。
朱翊钧连忙打断了他,终于不着痕迹说起今日重点。
恳切问道:“海卿,二位先帝负了卿,卿还愿意助朕一臂之力吗?”
海瑞仿佛溺水之人,抓住了河岸。
脸上的坚定前所未有。
高声道:“既食君禄,君即我父,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,万死不辞!”
朱翊钧感动,把住海瑞一双大手。
含泪道:“果是忠贞之臣,朕必再不负你!”
“那厘清两淮盐政之事,朕便放心托付与你了。”
一上来就整大活,抬出两淮盐政,却不是朱翊钧有心欺负老实人。
实在是形势所迫,必然有人得挑此大任。
缺钱啊!
细数如今朱翊钧要做的事情。
吏治、税制、度田、开海、重立少府、推动自然哲学的萌芽、拆分南直隶、改良朝贡体系……等等等等。
桩桩件件,没有一事是不需要实打实的兵权做后盾的。
练兵总得要白花花的银两。
这就又回到了那个问题——在考虑钱用到哪里的时候,先得回答,钱从哪里来。
各部司的属库有多少钱,是他让张居正当家后,第一件需要跟他交底的事。
张居正也没想瞒着他,有了结果第一时间便给他通了气。
其中,光禄寺情况最差。
七月,让户科右给事中冯时,去查了光禄寺。
九月有了结果,上奏说,光禄寺历年收支相抵,从无结余。
这就罢了,自隆庆改元至五年,通计各省,拖欠共一十九万五千二百有奇。
换句话说,寅支卯粮,一分不剩,各省的账,也开始慢慢收不上来了。
而后则是户部太仓库,也就是国库。"
乃至于张居正增加他的课业,也是内阁对他的管束与限制。
这便是他的视朝第一课?
又是谁给他上课?
偏偏他还不能发作。
前身没这个本事也就罢了,如今换了他来,就算他胸有沟壑,也只能徐徐图之。
为什么?他不敢!
明朝皇帝可是高危职业。
太医刘文泰一连治死宪宗,孝宗两代皇帝,荣归故里。
武宗、熹宗不约而同划船落水,久治不愈,龙驭宾天。
世宗嘉靖皇帝,险被宫女勒死,南巡时行宫三度失火,若不是陆柄把人背了出来,早就烤熟了。
谁能保证其中没有猫腻?
至于是不是他阴谋论?
光绪皇帝死后,史册上病例齐备,言之凿凿的病逝,结果到了现代,开棺尸检,毛发上竟是砒霜残留,赫然是被毒死的!
做学问当然疑罪从无,但他如今身在局中,也只能宁可信其有,小心为上。
那么今天这一课,他该怎么接下呢?
“殿下,可是有什么不妥?”冯保近前问道。
朱翊钧念头百转,一时没有答话。
眼前这道屏风犹如天渊,不止物理上,也是从礼制上,将自己与廷议隔断。
他知道,一旦他开口左右政事,立刻就会有各种祖宗成法、前代旧事将自己堵回来。
甚至明日就会收到科道言官的谏言,让自己好好勤修德行。
冯保这老货又压根没把自己放在眼里,否则还能让这老货做个肉喇叭,做个遮掩替他传达一番。
既然如此,那就只能充分利用“本宫德凉幼冲”的杀伤性武器了,他不能在廷议中随意插话,那就让杨博不得不主动给他搭一个台阶!
我不就去就山,山来就我。
他当即抬头看向冯保,似乎因惊讶而没有压低声音:“大伴,不对吧,宣大不是我朝边镇?怎么消息来回这般迅速?”
这一声,自然传到了殿内,瞬间一静。
都御史葛守礼疑惑的神色恍然大悟,这才后知后觉。
兵部尚书杨博当即颜色大变!
此事能品咂出个中意味的大臣,都不会这样戳破这层面子功夫。"
正当他恼怒的时候,一阵哀乐响起。
高拱收回心神,抬起头,只见皇帝身着縗服,被一堆内臣女官,以及中书舍人围在中央,缓缓走近。
令他疑惑的是,冯保那厮,竟然没有随侍左右。
虽然司礼监暂时被他压制,但他不信,冯保会放弃挣扎。
再不济,也不会放弃列席听政的权力。
高拱眉毛打起架来。
几层疑虑叠在一起,让他突然有了不好的预感。
随着皇帝走近,百官没有行跪拜礼,而是逐一行奉慰礼。
朱翊钧受过礼,说了两句场面话,勉励群臣。
又正色问过祭酒:“诸位,建我皇考陵寝于大峪山,可乎?”
那祭酒下拜:“此地上感苍天,下应地脉,可兴国矣。”
朱翊钧点了点头:“善!”
他又转头看向翁汝达:“那便从内阁之议,于甲戌动工,命工部右侍郎翁汝达提督陵工。”
翁汝达连忙领命。
高拱静静看着这一幕,内容上都没什么不对,这些都是内阁报上去的,如今皇帝点头宣布,也是正理。
但不知为何,他心中的不安却越来越甚。
他死死盯着皇帝,思索着今日感觉到的违和之处在什么地方。
只见皇帝又唤了一声吕调阳:“吕卿。”
吕调阳凛然应是:“臣在。”
朱翊钧吩咐道:“我母子三人有意,着礼部集议皇考尊谥,有诏。”
一声有诏,便见张宏越众而出,展开圣旨,准备宣召。
这些都是早定的流程,百官都静静听着,只有高拱心不在焉,眉头皱得越发地紧。
朝官们却不觉有何不妥,只偶尔看看逐渐升起的太阳,受着慢慢炎热的体感,只盼早日结束这道流程。
张宏手捧圣旨,展开唱道:“朕惟,自古圣帝明王,建骏烈于当时,则必享鸿名于后世。肆嗣统之君,皆为之裒集舆论,腾播景辉,考率彝章,荐称徽号,所以显亲而崇孝也。”
……
“尔礼部,其集文武群臣定议尊谥,择日,恭上册宝,以扬我皇考之休于罔极。钦哉!故谕。”
一道旨意念完,吕调阳正要上前领旨。
高拱突然出列,走了上前去。
口中道:“臣遵旨!内阁定会同礼部,尽快议定大行皇帝尊谥。”"
高拱一愣,松江府?那更是百官避之不及的地方。
为何?那是徐阶的地盘!
惹不惹得起且不说。
光是良田数十万亩都在人家手上,你去任主官,怎么收税?
刑狱难断,税赋难收,自然出不了成绩,所以但凡有些追求的,都不想去任官。
但高拱却立马悟出张居正话里有话。
他探寻道:“你是想……再启徐阶投献案?”
徐阶投献案,说白了,就是要把徐阶那几十万亩田地翻出来,再好好审一审来历。
当初海瑞去就是为这事,可惜最后不了了之。
高拱跟徐阶积怨颇深,如今把门人弟子都扔过去,除了找麻烦,也没有第二个理由了。
张居正光明正大承认道:“要度田,就得从我那老师开始,否则,难服天下人。”
说归这样说。
但这话还真不是他的意思,毕竟是自家老师,不到万不得已,他也不想把人往死里逼——毕竟当初海瑞去,徐阶好歹已经象征性地还了六万亩的。
要拿徐阶开刀,是那位圣君的意思。
皇帝只说贪腐都往上头集中,不办徐阶,下面岂能服气?
上头包庇中间,中间包庇下面,届时都负隅顽抗,才是有害新政。
要论起道理,张居正也不是不能狡辩一番,问题是皇帝拿出支持度田的态度,他总不能一点面子都不给。
而且又被生生跟高拱是否有篡逆之心挂钩上了。
他便干脆应了这事,只是在时间做了争取。
说是。
若是在万历元年之前,幡然醒悟,一切还有的谈。
若是在万历元年之后,不收敛,不悔改,那就法不容情了。
如此二人才达成共识,准备先把这事该落的子落下去。
高拱听罢,沉吟片刻。
他对这事也没有意见,甚至于有些惊喜。
他没少花心思对付徐阶,隆庆五年,就借孙克弘之狱,牵连过徐阶。
但,张居正却往往对他这老师手下留情。
如今他竟然主动提起此事,莫不是准备藉此向他示好?
高拱有些拿不准,不由试探道:“你这好学生,怎么突然对自家老师不敬起来了?”"
吕调阳站在原地,一时无言。
他不知道皇帝究竟是灵光一现,还是有意试探。
见皇帝朝他看来,只能推脱道:“御史风闻奏事,臣不是言官,未经过常朝详议,不敢多加置喙。”
这也是没办法,他之后是要弹劾高拱的。
现在皇帝问了,他无论怎么表态,都不合适。
但,朱翊钧却非要他开这个口。
很是坚持地说道:“要什么详议,朕只是问吕卿看法。”
“方才不是卿与我说,如此不合祖制吗?”
吕调阳无奈,眼见躲不过去,只好模棱两可:“言官弹劾,事出有因,冯大珰这一身职司确系不合祖制。”
“不过……孟冲猝亡,事有权宜,也未尝不可。”
“终究还是要看圣上和太后心意。”
朱翊钧失笑摇头,经典的热情礼貌,但没有观点。
他悄然放出诱饵,说道:“那吕卿方才说的,元辅身兼吏部一职,又是如何看?”
吕调阳一怔。
刚才他只是随口一提,竟然还真被皇帝听进去了。
但他也没光棍到直接背后进谗言。
拿不准皇帝态度,他只得小心试探。
不时看向皇帝,谨慎道:“元辅德高望重,众望所归……”
朱翊钧打断了他:“吕卿,朕虽年幼,也知何为君臣之道,卿如何忍心虚言应我?”
可惜,这一套对高仪那种好使,不意味着朝臣们都吃这一套。
吕调阳循吏出身,魔抗还是高出不少。
他整理了一番,斟酌道:“陛下,非是臣虚应。”
“元辅与冯保不同。”
“任吏部尚书,是彼时朝局所需,先帝钦定,权宜之计。”
“此后元辅多次疏乞罢免选官一职,先帝因为并无其他人可替,一直不允,并非元辅栈恋不去。”
他这话,面上尽是维护,却是在暗示,这确实也是当时的权宜之计,不得已而为之。
若是新帝觉得有合适的人选接替,那祖制这个由头也是能用的。
这就是试探了。
朱翊钧听是听懂了,却绕起了弯子:“原来如此……那吕卿方才所言,元辅曾被弹劾,又是何缘故?”
若是高拱没有栈恋的意思,怎么会引人弹劾?
吕调阳不急不缓地解释道:“陛下,是户科给事中曹大埜妄言罢了!”
朱翊钧眼神示意他细说。
吕调阳回忆一番,说道:“今年三月己酉,曹大埜弹劾元辅十大罪状。”
“说元辅结党营私、贪污渎职、阻塞言路、任人唯亲。”
“其中便说了元辅‘升黜去留,惟其所欲’,要劾元辅吏部一职。”
朱翊钧好奇道:“当真是妄言?”
吕调阳暗中看了皇帝一眼。
他十大罪状精挑细选了几条,自然是故意而为之。
眼下言官尽数聚集在高拱门下,故旧门生都身居要职,恰好冯保又在此时说高拱结党。
但凡皇帝将这些罪状与现状一对应,就应该会对高拱起疑心。
若是本身对高拱有恶感,他便能从表情上看出来了。
届时才好考虑要不要更进一步地影响皇帝。
可惜的是,皇帝脸上丝毫看不出有半点疑心,或者是嫌恶。
恐怕,这位新帝对高拱印象还不错。
这下他更不好直接针对了。
吕调阳很是肯定地点了点头:“是先帝亲自御批的妄言,说其中尽是不实之语!”
“譬如,说元辅贪污了不下数十万金,但论及银两去处,只能说是被盗匪给偷劫了。”
“又说科道官全是元辅的亲信,先帝问他,你难道不是科道言官?他便支支吾吾,说不出话。”
“至于说元辅培植亲信,提拔党羽,包括门生宋之韩、韩楫等人,先帝直言他是胡乱攀扯。”
“还说,张四维的侍班官,是贿赂元辅,把王锡爵挤下来的,先帝亲口说张四维学识不错,是他授意。”
“如此种种,足见是妄言。”
朱翊钧漫不经心听着。
他看得出来,吕调阳故意上眼药的行为。
毕竟,宋之韩、韩楫这几人,正在被说结党呢,若是常人,难免会疑心一番。
这些弹劾的真真假假。
数十万金这种屁话,是听都不用听。
但是科道言官都是亲信这事嘛……现在倒是很明显的。
还有张四维这事,他可是知道王锡爵就是这事不服气,拒绝给张四维腾位置,才被扔去南直隶的。
但此时不是分辨这些事的时候。
他心知,吕调阳在想什么。
吕调阳大概是要的是,把水搅浑,保下冯保。
但朱翊钧要的却不是这个结局。
他突然感慨道:“朕本以为我大伴是太监,受了言官们的敌视,才有这番弹劾。”
“却没想到,连元辅也受过这个委屈。”
“朕突然明白,那日张阁老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了。”
吕调阳疑惑地看着皇帝:“张阁老?”
心中却是叹了口气。
张居正到底和皇帝都说了什么,竟然也不与自己通个气。
现在心里没底,好生被动。
虽说刺探圣听有违人臣之道,但是为大事故,变通一下也是好的。
怎么能对自己只字不提呢。
莫名想起六月初六那天劝进,自己劝高仪祭文不要太佶屈聱牙,别让皇帝看不懂,反惹得张、高二人摇头失笑。
初时还不明白,如今听闻这位皇帝日讲进度一日千里,回过头来才意识到——有无进内阁,对皇帝的了解程度,真是不可同日而语。
一步天堑啊。
朱翊钧也不卖关子,继续无中生有,哄骗吕调阳道:“彼时张阁老与朕议论了一番考成法。”
“论及权责相应这一点,曾说道,人主若是不能使臣下权责相一,轻则贪腐成风,重则朝政大乱。”
“阁老说,若非冯保不可或缺,这掌印与厂督兼任,便有极大隐患。”
“当时还不明白,如今听了吕尚书一番话,才明白其中道理。”
“元辅和大伴都受此攻讦,是朕的罪过啊。”
吕调阳呼吸都慢了,生怕皇帝深究冯保不可或缺是什么意思。
幸亏皇帝年幼,疑心还不重。
这让他长舒了一口气。
吕调阳现在已经是信了,张居正与皇帝有共识这事了。
或者说,皇帝对新法的态度,已经很明确了。
张居正这话是正理,若不是用得着冯保,他吕调阳也不会坐视其身兼掌印与东厂提督二职。
奈何,就是不可或缺啊。
支持新法,必然需要新党大权在握。
这一点,少不了李太后和司礼监的支持。
朱翊钧侧过身,看向吕调阳:“吕卿,朕方才听了你的进言,也认为,应当削去冯大伴的东厂厂督一职!”
吕调阳心头一跳!
坏事!
别看小皇帝不管事,真要把这话放出去,冯保别说东厂了,司礼监都不一定保得住。
这下他恨不得立刻回到廷议上,将弹劾高拱的奏疏扔出去,将高拱与冯保,同时绑在朝局稳定这一条绳上!
别等张阁老视山陵回来,发现高拱还是高居首辅之位,冯保被撵走了!
他连忙开口劝道:“陛下,慎重!内外机要之位,不妨咨资一下监国的意思。”
就差说一声,你年纪小,别乱来了。
朱翊钧要的就是他这个反应。
他仍是一副从善如流的样子:“吕卿多虑了,朕冲龄践祚,不通政事,自然要听我母后的。”
“但诸卿上奏情由合理,朕以为,母后多半会纳了诸位臣工老成之言的。”
“朕只会劝娘亲早做决断,防止朝局动荡罢了。”
吕调阳深吸一口气,好让自己别晕过去。
他还等着明日廷议,再捞冯保一手呢。
皇帝这一出,显然是要让李太后今日就下决断。
若是没新党介入,李太后说不得还真会迫于压力妥协。
吕调阳站定身子,不再往前走:“陛下既然已然明了,径自与太后分说便可,微臣便不用去了。”
他要回廷议!立刻弹劾高拱!否则就晚了!
只有把水搅浑,才能保住冯保东厂的位置。
若是真让冯保被削职了……吕调阳一想到冯保或许会迁怒自己,就心里发苦。
熟料,他正要挪开步子。
朱翊钧一把抓住他的手腕,今日,可说什么也不会放吕调阳回去。
他展颜笑道:“吕卿不必与朕客气,朕还有事要请教吕卿,咱们边走边说。”
他一边挽着吕调阳手腕,一边补充道:“非止于冯保,元辅这吏部一职,也合当削去了!”
“卿既然进言了,要不,勉为其难,给朕搭个梯子。”
吕调阳一怔,迈开的步子生生被拽了回来,就连心神也被勾引回来了。
毫不掩饰惊讶地道:“陛下要我弹劾元辅!?”
这……岂不是正合了他的意!?
小皇帝不通政事,想当然地同时削内外相的职司,着实有些可笑了。
要是祖制同时动摇了内外相的地位,那就是祖制有问题了。
反而只会让两人都平安落地。
朱翊钧坦然地看着吕调阳:“吕卿,朕不是恶了元辅与大伴,反而是为他们好。”
“没让大伴与元辅权责相应,被迫挑了一身担子,是朕的不是。”
“只因为我皇考母后驱使,不得不身兼两职,就要受到这些无端诽谤,朕心何忍?”
“如今众正盈朝,正应当效祖宗成法,泾渭分明、各司其职,才好保全清名。”
“大伴是太监尚且还好,元辅是我皇考的先生,德高望重,鞠躬尽瘁多年,快到致仕的年纪了,也需考虑元辅青史风评才是。”
他一步步将吕调阳引诱进陷阱。
本来新党本就是要背刺弹劾的,也不需要他来劝。
重点在于,你吕调阳这次弹劾,要不要跟朕形成默契?
若是愿意嘛,那朕让你先跟朕一起削了冯保的职后,缓一缓再弹劾高拱,敢不听命?
若是不愿意……朕前脚跟你商量了你没同意,后脚到我娘亲那里若是再乱说,朕可就要在乾清宫高呼佞臣了。
说白了就是堵他的嘴,要么别说话,要么我让你说什么,就说什么。
吕调阳不知道皇帝的想法。
只是突然想到,前些时日为何张居正告诉他,最好平缓过度,不要过激——宫里传的信,李太后准备让高拱体面致仕。
一直以来,冯保给的消息,都是李太后深恶高拱,一旦监国,便要罢黜高拱。
可是前几日一反常态,让吕调阳摸不到头脑,只能归结于女人善变。
此时他终于有了答案。
新帝如此感念高拱的功劳,母子连心,李贵妃不愿意闹得太难看,让自家儿子心生芥蒂,反倒正常。
结合这事,他也能确定皇帝当真是为了高拱好,才让自己弹劾,去了高拱吏部的职。
不过。
青史风评啊……
竟然有君上为大臣考虑到这个地步,真让吕调阳心中感叹。
张璁与世宗皇帝,已经算是君臣相得了。
张璁染疾,竟得世宗为之亲制药饵,致仕后,世宗还派锦衣卫多次探望,嘘寒问暖,防止有人反攻倒算,并几次下旨召张璁到京复任,为他壮势。
即便是这样,张璁该背的黑锅,也没少替世宗背。
世宗也从来没考虑过这位的青史名声。
反倒如今这位新帝,竟然仁厚到这个地步么?
高拱不过是得了先帝余荫,就有如此厚待。
他都不敢想日后的高仪,会有何种风光。
说不羡慕那是假的,吕调阳当真觉格外不是滋味。
不过,话说到这个地步,他终于是明白了皇帝的立场和想法。
也确定了皇帝让他弹劾高拱,既不是小孩子逗乐,也不是机心试探。
吕调阳这次回话,语气多少是带了些折服:“陛下仁厚圣德,是臣子们的福分。”
“陛下这份心意,臣安敢拒绝。”
“微臣稍后就在太后面前,参劾元辅,为陛下全了这君臣之谊!”
他自然要顺水推舟。
本来就要做这事,现在更能打着小皇帝的旗号了。
虽说绕过内阁弹劾不太合礼制,但毕竟是内阁首辅,出于避嫌也说得过去。
朱翊钧见吕调阳终于被自己架了起来,终于长舒一口气。
不由咧嘴一笑:“吕卿莫急!”
好了,现在这事,不是你新党内部的默契,是你跟朕的默契了。
时间,自然也是朕说了算!
不答应与答应后反悔,二者心里负担不可同日而语。
见吕调阳疑惑看来。
他才贴心解释道:“哪有同时弹劾内相与外相的道理,这样容易国朝不宁,自然等削职冯大伴之后再说。”
“卿随我去见母后,只是分说一番国朝成例便可。”
“至于弹劾元辅,便等冯大伴的事落定之后再为之。”
吕调阳眼皮一跳。
开始反应过来,怀疑自己是不是着道了。
吕调阳神色开始有些慌乱:“陛下,臣……”
朱翊钧突然冷下脸来。
抬手打断了吕调阳:“吕卿,朕知道你是礼部尚书,礼制在心,知行合一。”
“朕已经听了你的进言,准备削去大伴和元辅的冗职。”
“吕卿非要急于一时,让朝局动荡吗?”
吕调阳下拜的身子,生生僵硬住了。
什么叫听了我的进言!
现在好了,人被架起来不说,还要扣一口黑锅。
要命的是,他刚才当面应下皇帝了。
难道要转脸不认账,给小皇帝留下个欺君的印象?
这也就罢了,大不了舍了这身剐。
问题是……
皇帝似乎,很推崇新法,还跟张居正有莫名的默契。
这要是被他乱搞,惹得皇帝敌视新法怎么办?
一个反对新法的皇帝?
可是,他又不敢真的眼睁睁放任冯保被削职。
这不是划不划算的问题。
冯保的东厂兑换高拱的吏部一职,真说不上亏。
问题是,这是慷冯保之慨!
届时冯保会怎么想?会不会迁怒与他吕调阳,甚至是新政?
他对太监没什么好感,甚至觉得皇帝的考量是对的。
若是寻常时候,他就应了,但是如今……所谓大局为重啊。
冯保事小,新法却事关大局,他就怕这新法被搅黄了!
这下,当真是骑虎难下,两头不是人!
朱翊钧开了透视,也明白吕调阳的顾忌。
继续加大力度,给吕调阳松绑。
他不着痕迹开口道:“朕知道元辅德高望重,哪怕是为了他好,让吕卿弹劾,心中必然闷闷不乐。”
“但是……朕必不会忘吕卿所作所为,吕卿日后但有所请,朕定像支持张阁老、支持考成法一般待之。”
别管冯保了,看看朕。
张居正认证的,支持新法的,仁义圣德的。
再说,冯保最多可能记恨你办事不力,那也只是可能啊。
说不得冯保想着自己有太后罩着,东厂手拿把掐,根本不放在心上呢?
可你要是不从,一心想着搅混水,你让才跟你交心的朕怎么想?以后还怎么支持新法?
再者说,一并削弱了高拱与冯保,难道不符合新党的利益?
吕调阳只觉刺耳——不会忘了吕卿所作所为。
他本就在迟疑,这下更是犹豫不决。
这下不得不权衡冯保跟皇帝的态度了。
仔细想了想,猛然发现,似乎也不是不行。
皇帝的支持,分量自不多说……
至于冯保,他吕调阳又没落井下石,明眼人都知道是高拱的人弹劾。
自己虽然没有及时援手,却也只能说是事发突然,冯保未必真能怪到他头上来。
再者说,届时再补救一番,未尝不能安抚冯保。
重要的是,要是他不顾方才的默契,搅动浑水,必然恶了皇帝……而且还不让走啊!
想到这里,吕调阳终于反应过来,自己这是骑虎难下,已经错失援手冯保的机会了。
有气无力地点了点头:“陛下有命,臣安敢不从,这也是为了元辅身后名着想,怎会为难。”
朱翊钧这才放松下来,总算是按住吕调阳,不必担心他在李太后面前说胡话了。
若是吕调阳跟他打太极,非要想着冯保站台的话,那待会就只能让朱希孝单独作陪了。
还好,自己想通的话,各自面上都好看些。
他连忙热络地抓住吕调阳的胳膊。
热忱道:“吕卿果然肱股之臣,日后治理国家,还要依靠吕卿。”
“何止是元辅,届时若真能让大明再度兴盛,何朕未尝不能再起凌烟阁,全了诸卿的身后名!”
朱翊钧行走在前,挽着吕调阳的胳膊,几乎有拽着走的意味。
结果这话一出,分明感觉身后这位老臣,步伐轻快了不少。
甚至反手抓住了他的手,在胳膊上紧紧握了握。
啧,人呐,总是事赶事。
网友评论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