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歪歪阅读网 > 现代都市 > 大明锦秀畅读全文

大明锦秀畅读全文

岁月神偷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军事历史《大明锦秀》是作者“岁月神偷”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,朱允熥朱标两位主角之间故事值得细细品读,主要讲述的是:泪不由得落下,大口的吃了起来。然后,赶紧的擦了下眼角,三两口吃完了鸡腿。“这才像话,你也大了,陪爷爷喝一盅!”朱元璋端着酒杯。朱允熥不敢怠慢,赶紧陪着他喝了小半杯。“哎,你小子要是不装傻,咱们爷俩也不至于今天才能喝上一盅!”朱元璋叹息道。说着,看看朱允熥,“咱问你,今天那些话,是你自己想出来的?”“回皇......

主角:朱允熥朱标   更新:2024-07-01 02:31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标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大明锦秀畅读全文》,由网络作家“岁月神偷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军事历史《大明锦秀》是作者“岁月神偷”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,朱允熥朱标两位主角之间故事值得细细品读,主要讲述的是:泪不由得落下,大口的吃了起来。然后,赶紧的擦了下眼角,三两口吃完了鸡腿。“这才像话,你也大了,陪爷爷喝一盅!”朱元璋端着酒杯。朱允熥不敢怠慢,赶紧陪着他喝了小半杯。“哎,你小子要是不装傻,咱们爷俩也不至于今天才能喝上一盅!”朱元璋叹息道。说着,看看朱允熥,“咱问你,今天那些话,是你自己想出来的?”“回皇......

《大明锦秀畅读全文》精彩片段


抢?

几个年幼的小王爷陷入沉思。

朱允熥的声音带着无限的诱惑,继续说道,“咱们手里有刀,有兵,不抢不是浪费吗?”

“想想我皇爷爷,你们父皇,他老人家年轻时干啥的?”

“他老人家年轻时候当过和尚要过饭!”

“我太爷爷,你们爷爷是干啥的?”

“种地的,饭都吃不饱的农民!”

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,喜欢跟子孙们忆苦思甜。他不但不在天下人面前避讳自己的苦出身,更是把这种苦当成一种上天恩赐和磨练,告诉给皇子皇孙们。

早先,那些成年皇子们还小的时候,回凤阳老家祭祖,朱元璋都不许他们骑马坐车,而是穿着草鞋,沿着他起兵的足迹走回去。

也不许皇子们在路上接受沿途官府的馈赠和饭食,这是告诫自己的子孙们,朱家能有今天多么不容易。

一众小王爷陷入沉思。

“咱朱家能有今天,咋来的?”朱允熥继续毒害这些孩子们幼小的内心,“咱祖上可是正宗的泥腿子,咱们的江山还不是拿着刀子,从大元手里抢下来的。我爷爷,你们爹,带着一群兵,给咱们抢来了荣华富贵,抢来了王位!”

众小王爷纷纷点头,他们都是上树掏鸟的年纪,整天在宫中闲的浑身痒痒。

“二十一叔!”

沈王朱模排行二十一,按照辈分是朱允熥的二十一叔。

“啊?怎么了?”

朱允熥笑道,“二十一叔,你不是生平最羡慕皇祖父当年带着大军浴血冲杀吗?你说,你是想做一个无所事事,整天吃饱了没事干看斗鸡的逍遥王爷,还是想做一个跃马扬刀的大将军!”

“当然是大将军!”沈王朱模拍着胸脯说道,“每回听舅舅讲,他当年跟着常大将军冲锋陷阵的事,我都........我都恨不得马上拿刀上战场!”

沈王的舅舅也是一员悍将,原常遇春的部下,现在是京中神武军的指挥使。

“这就是啦!”朱允熥一拍巴掌,笑道,“那些蕃人占着那么好的地方,占着那么多的金银财宝,你看着难受不?”

“等你长大了,带上几万兵马,直接杀过去,把他们好东西都抢了,给大明开疆拓土,威风不威风!”

听了朱允熥的话,沈王朱模眼睛发亮,“威风!威风!”他似乎看到了,他带着大军冲锋,在蛮夷之地横冲直撞,把大明的旗帜高高竖起的那天。

“我要去抢他们,我带上我舅舅,我表哥,我二姨父,抢那些蛮子!”朱模大声喊道。

“我也有舅舅!”唐王朱桱扯着脖子说道,“我舅舅正跟在北边杀鞑子呢?我这就给他写信,让他回来!”

“谁没舅舅!”郢王也凑热闹,喊道,“我舅舅是战功封的伯爵,手下几千兵,都是骑兵,我让他骑马驮我去,驮我去去!”

朱允熥笑了,这些孩子都是白纸。

自己的种子,已经开始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。

“嗯嗯!”学堂窗外忽然传来刻意发出的声音。

众人回头,只见朱元璋的贴身太监黄狗儿站在那里。

“奴婢给诸位王爷请安!”

黄狗儿跪在地上,抬头笑道,“吴王殿下,陛下请您去用膳呢?”

“好!”朱允熥点点头,在众王爷羡慕的 目光中,大步而去。

学堂里,最前排的朱允炆,落寞的低下头。

原来陪皇祖父吃饭这个荣誉,是只有他这个名义上的长孙,才有的体面。

而现在........

抬起头,看看窗外。

“皇祖父,你忘了孙儿了吗?”朱允炆怅然神伤。

~~~~~

“不必多礼,就咱们爷俩,坐吧!”

奉天殿里,朱元璋笑眯眯的说道。

朱允熥还是先搀着他坐下,然后才坐到对面。

桌子上的菜,有些出乎意料。

朱元璋大概是古往今来生活最简朴的皇帝之一了,当了皇帝他爱吃的还是家乡菜,而且每顿只有一菜一饭,刚刚好够吃,绝对不会浪费。

最常吃的菜,就是大蒜大葱炒腌肉。

腌肉就是咸肉,那东西大油大盐,在普通百姓嘴里是美味佳肴,但是在皇帝的桌子则是有些不雅。

可是朱元璋就是喜欢,不但喜欢,而且每餐都吃得很干净,一个饭粒都不剩。

朱允熥听说过这个故事,他的十九叔谷王,有一次因为偷偷把老米饭和腌肉倒掉,被朱元璋亲手抽了十鞭子。

一边抽一边骂,你个忘祖背宗的败家子,你个不知道民生艰难的败家子。

可是现在,桌上的菜肴格外丰盛。

御厨精心制作的干烧鱼,葱烧海参,盐水鸭,肥鸡等等琳琅满目一桌子。

闻着香味扑鼻,就是卖相一般般。

这个所谓的御厨,其实不是什么高深的厨子,原来就是军中的伙夫。姓徐名兴祖,跟了朱元璋差不多三十年,朱家人的饭都是他做的。

“吃呀,看啥?”朱元璋显然心情大好,桌子上居然还有一壶温酒。

朱允熥赶紧起身,给朱元璋满上,“皇爷爷,咱俩个吃不了这些!”

“吃不了赏给侍卫,剩不下!”朱元璋朗声笑道,“吃,多吃!”

朱允熥看着满桌的菜,有些犹豫。

“你这臭小子,拿咱地话当耳旁风!”朱元璋笑骂道,“不让你守孝,你就吃素。你正是长身子的时候,咱在你这么大,就这大肥鸡,一顿能吃三只。你吃素吃坏身子怎么办?男人哪能不吃肉,给咱吃!”

说着,直接撕下一个鸡腿放在朱允熥的碟里,随后不顾形象的把手在衣服上擦擦,“吃,多吃!”

“谢,皇爷爷!”

尽管心存讨好朱元璋的心思,但是老人对孙子发自内心的关爱,也让朱允熥心中一暖。

眼前这老人,瞬间和脑海里,前世记忆中慈祥的祖父融合在一起。

眼泪不由得落下,大口的吃了起来。

然后,赶紧的擦了下眼角,三两口吃完了鸡腿。

“这才像话,你也大了,陪爷爷喝一盅!”朱元璋端着酒杯。

朱允熥不敢怠慢,赶紧陪着他喝了小半杯。

“哎,你小子要是不装傻,咱们爷俩也不至于今天才能喝上一盅!”朱元璋叹息道。

说着,看看朱允熥,“咱问你,今天那些话,是你自己想出来的?”

“回皇爷爷,句句都是孙儿自己想的!”朱允熥说道。

“栋梁之才,难能可贵!”朱元璋温和的笑笑,但是马上又收敛笑容凝固,“你可知道,你那些话有多得罪人吗?”

“有您在,孙儿还用怕谁?再说,孙儿是皇上的嫡孙,在乎谁?”朱允熥笑道。

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,“这才像咱的孙子!”

随后,似乎无心一般,继续说道,“你说的那些,改税也好,占藩国的土地也罢,都是难上加难,就算是皇帝也难以施行。”说着,朱元璋目光如电,看着朱允熥,“假如,咱说假如,假如你来当皇帝,你怎么办?你怎么说服那些大臣?”

来了,朱允熥心中一震。

朱元璋既然如此问,那就是心中的皇储人员在向自己倾斜。

朱允熥站起身,躬身说道,“孙儿以为,没有开拓精神的皇帝,还不如一条看家狗!”

话音落下,朱元璋眼中精光四起。

“皇帝是天下的领路人,大臣是帮助皇帝的人。无论是改税还是其他,触动大臣的利益才会被阻挠,但是皇帝不是大臣的皇帝,而是天下百姓的皇帝,只要对百姓好,便是对的。”

“皇爷爷曾说过,皇帝就要为百姓主持公道。我不需要说服他们,只需要他们执行。”

朱元璋喝干杯中酒,开口问,“那要是留下骂名呢?”

“百姓心中有杆秤,是非自有公论,孙儿若为皇帝,不愿为百官赞颂的守门皇帝,甘愿为万民称赞的一代大帝!”

“好!”朱元璋仰天大笑。

就在此时,黄狗儿拿着一个折子,急匆匆走进来。

“何事?”朱元璋不悦。

黄狗儿跪下,“陛下,云南的八百里加急奏折,沐公爷......”

噌,朱元璋站了起来,“沐英怎么了?”


门口,出现一个老人。

穿着粗布衣裳,头发用木簪扎起,骨架高大手长脚长的老人。

老人有些瘦,但不虚弱。

方方正正的脸上,半黑半白的胡须留到了胸膛。

他虽然是老人,可眼神却是那么的明亮,仿佛两盏灯,能看穿人的心底。

但此刻明亮的眼神中,满是悲伤。

泪水蓄在他的眼角,他倔强地忍着,不让泪水落下。

一步,两步,三步。

老人慢慢向前,纵然悲伤,但他的脊背笔直,昂着宽阔的胸膛。龙行虎步之间,像是在巡视领地的虎王,让人不敢直视。

他就是,一代天骄,洪武大帝朱元璋!

“参见圣上!”

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殿中众人停止了哭声,谦卑且恭敬地磕头请安。

“万岁?”朱元璋的嘴角动动,布满血色的双眼看着殿中的灵柩,冷笑两声,“咱儿子都没了,你们还叫咱万岁!万他娘的什么岁?”

瞬间,殿中鸦雀无声。

朱元璋继续缓缓前行,尽管身体笔直,却似乎每一步都十分艰难。

他清冷的目光在殿中扫过,没有一人敢对上他的目光,他看到的都是谦卑的,跪着的,臣服的身体。

“这些人都在哭,但是有几人真心实意?你们心里的悲伤,比得过咱?”

朱元璋看着殿中人,宫女太监,大臣,皇亲国戚,心中冷笑。

直到他的目光,在一个人身上停住。

朱允熥,那个平日懦弱,口舌蠢笨,又很顽劣的嫡孙。

那个孙子跪在那儿,脸上身上全是泪,白色的衣襟湿漉漉的。他紧咬着嘴唇不让自己哭出声,白色的牙齿下,是咬破嘴唇流出的,殷红的鲜血。

“笨点就笨点吧!是个好孩子,知道真心实意哭他父亲!”

“懦弱就懦弱些吧!咱朱家的嫡孙,谁敢欺负?”

想着,朱元璋边走,边微微对朱允熥点点头。

咚!咚!咚!

朱允熥三个响头,磕在大殿地面的金砖上,殿中满是他磕头的回响。

只见他抬起头,咬着嘴唇,从沙哑的喉咙里压抑地喊出一个字。

“爷!”

一声爷,情真意切!

一声爷,饱含深情!

一声爷,带着无尽地委屈!

一声爷,有着无限的渴望!

一声爷,伤尽天下,祖父之心!

霎那间,朱元璋强忍着的那滴泪,随着这一声爷,潸然而下。

他快走几步,直接到了朱允熥身边,满是老茧的大手伸出来,想揉揉朱允熥的头顶,最后重重地落在他的肩膀上。

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,朱元璋哽咽着,“孩子!爷爷来了!爷爷在这儿!”

“爷爷!”朱允熥泪如雨下,看着眼前的朱元璋,心中想的是家中那几位已到耄耋之年的长辈,情绪不能自已。

“孩子!”朱元璋捏了下他的肩膀,“咱都懂!咱明白!”

说着,慢慢地走向灵柩,看着棺椁中,和他面目相似却已先他而去的儿子。

此刻的朱元璋,身上虎王般的威势尽去,取而代之的,只是一个伤心的,苍老的老人。

“标儿!”

朱元璋哽咽,小声说出两个字。想伸手去摸摸棺椁中那张熟悉的脸,然而他杀过无数人的手,却有些颤抖,带着胆怯。

这是他最爱的儿子,是他和最爱的皇后所生的,朱家最珍贵的嫡长子。

不到十岁,立为吴王世子。

十三岁,立为大明太子。

朱元璋杀了一辈子人,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样,沾染太多的鲜血。所以从小名师教导,予以重望。

这个儿子也没让自己失望,没让他母亲失望,没让大明的臣子失望。性子绵中带刚,为人正直谦逊。

对自己和他母后,至诚至孝,对臣下宽容耐心,虚怀若谷。对兄弟手足情深,长兄如父。

他是朱元璋这辈子最大的骄傲!

也是朱家江山未来最大的依靠!

可是现在,一切都没了。人死如灯灭,一切都成了泡影!

这个他最为骄傲,最为珍爱,视如生命的儿子,居然英年早逝!

望着棺椁中的儿子,一股浊气堵在朱元璋的心口,让他喘不上来气。

他想哭,他想喊。

可是天子的威仪,皇帝之尊,只能让他把这些悲痛,深深的压在心底。

忽然,众人视线中的皇帝身子一软,苍老大手直接抓住了棺椁的边缘,脚下踉跄。

“万岁!”

“皇上!”

“爷爷!”

阵阵惊呼起,然而朱元璋的身体,并没有倒下,在他踉跄的刹那。

一双瘦弱的手臂,紧紧的抱住了他的腰身。

朱元璋深吸一口气,平复自己翻涌的情绪。

低头一看,紧紧抱着他,使他没有失态倒下的,正是那个平时懦弱,口舌蠢笨,私下有些顽劣的孙子,朱允熥。

“爷爷!”朱允熥哽咽着说道,“您千万要保重呀!前几日在父亲病榻前,他还拉着孙儿的手说,您上岁数了,身上都是十几年征战沙场留下的旧伤,让孙儿要好好孝顺您!”

朱允熥的眼泪,打湿了朱元璋的布衣,只听他继续说道,“爷爷!你千万保重,您是孙儿的天呀!孙儿从小没了娘,现在又没了爹爹,孙儿只有您了,只有爷爷您啦!爷爷!”

瞬间,朱元璋再也忍不住,老泪纵横。

世人都说皇帝万万岁,其实皇帝也是人,也会老,也会病,也会死。

皇帝也是人,也有情,也有爱。

眼看孙子真情流露,言语之间满是关切,满是眷恋和依靠,朱元璋的感情如何还能忍住!

“有爷爷在!有爷爷在!”朱元璋的大手,抚摸着朱允熥的头发,“莫怕,爷爷在这!你爷爷倒不了!倒不下!”

此时,吕氏忽然在边上跪地哭道,“皇上,您千万要保重身体!千万要保重!允炆哥儿几个,还要靠您来教导!”哭着,不动声色的踢了下朱允炆。

“皇祖父!”朱允炆双膝在地上前行,拉着朱元璋的衣角,哭道,“祖父千万保重!您要是伤了龙体,就是孙儿们的不孝!”

“都是好孩子!”

朱元璋看看朱允熥,再看看朱允炆,满眼都是慈爱。

摸着他们的头顶,颤声道,“痴儿!痴儿!”

“皇祖父快到边上歇歇!”朱允炆对边上宫人说道,“快,搬椅子来!皇祖父腰上有伤,加软垫子!”

果然,龙子龙孙就没一个是笨的!

朱允熥心中冷笑,自己这边和朱元璋刚刚祖孙情深。那边,就有人过来上演孝子贤孙!

穿越成这个身份,除了得到朱元璋的认可,别无他法!

通往帝位的那条路,是他的唯一选择。

“哼哼!”朱允熥心中暗道,“我可不会给你朱允炆做嫁衣!”


“陛下!”蓝玉从武将之列中,昂首而出,朗声道,

“见过刘学士,见过几位师傅!”

“臣,见过吴王殿下!”

大学堂门口,穿着亲王服饰的朱允熥,恭敬地对几位教书先生问好。

几位方正的读书人,也用臣子之礼回敬。

门外是臣子礼,真进了读书的房间,就是师礼。

朱元璋虽然出身草莽,但是对儿孙的教育抓得很严格。

当初朱允熥的老子朱标刚刚弱冠之年,朱元璋就为他聘请了出名的大儒,教导功课,其中最初出名的老师,就是元末明初很有名望的大儒,宋濂。

据说,当初这位宋老夫子,根本不管这些皇子的身份,教起书来直接用戒尺抽,朱允熥有几个叔叔比较顽劣,不但被抽手掌心,还被抽了脸。

当时几个叔叔年幼,被老师抽了自然要找老爹添油加醋说说委屈。岂料,直接被朱元璋扒了裤子,一顿竹笋炒肉。

其中,就包括赫赫有名的燕王,朱棣。

而且据说,在朱元璋所有的孩子中,朱棣最不听话,挨揍最多。

“吴王殿下今日来得早!”翰林学士黄子澄微微笑道。

今天的 大学堂朱允熥是第一个到,所以诸人有些奇怪。

朱允熥看看头上的 太阳,微笑说道,“一天之计在于晨,以往我不懂事,不爱读书听讲,辜负年华,也辜负了师长的期望。如今,我光阴易逝,我正要迎头赶上。想想以前,心中羞愧,愧对几位师傅的教导,我以后不会了!”

说着,在几位翰林学士诧异的目光中,竟然弯腰,郑重的行礼。

“不敢当吴王大礼!”几个翰林学士赶紧避身,不敢受这个礼。

“这真是吴王?”

刘三吾看着朱允熥,既熟悉又陌生,同时又有些欣慰和欣喜。

知错能改善莫大焉,吴王既然明白以前顽劣,诚心认错,他们这些做臣子的,定会全心全力的教导。

他之所以觉得对朱允熥陌生,是因为眼前的吴王,从里到外精气神都换了,更有朝气,更加蓬勃向上。

站在那里彬彬有礼,话语谦逊。瞬间,让刘三吾想到了,年少时读书的太子。

想着,这位老臣心中有些酸楚。

到底是太子的嫡子,平日顽劣,可一旦浪子回头,和那个英明神武的太子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

酸楚之后是欣喜,怪不得皇帝说这位皇孙是朱家千里驹。

小小年纪,和大人一样知节守礼,谦逊温和。

刘三吾捋须笑笑,对朱允熥说道,“吴王殿下,这位是刚入京的方学士!”

“方孝孺见过吴王殿下!”

“先生不必多礼,说起来你我不是外人!”

虽然心里有些看不起这些,后来撺掇建文帝削藩而丢了帝位的清流读书人,但是此刻,羽翼未成的朱允熥,还需要在他们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。

一句你我不是外人,让众人大为惊奇。

只听朱允熥继续笑道,“方学士师从宋濂老夫子,我父亲也是宋老夫子的学生,按照辈分,我还要叫您一声师叔!”

说着,还真是行了一个弟子礼。

方孝孺方正刻板的脸上,难得的露出一丝笑意。

以臣子礼回敬,“吴王殿下言重了!”

看着这位赫赫有名的历史名臣,对自己行礼,朱允熥心中五味杂陈。

相比于撺掇建文不干正事的齐泰和黄子澄,这位方孝孺不但学问名闻天下,还是一位千古名臣。

方孝孺家中是世代的大儒,父亲做过济宁的知府,在元末乱世中保境安民,守护一方,贤明传于天下。洪武四年,朱元璋亲自下书,征辟方孝孺的父亲为官。

出身儒学世家,方孝孺有着真正读书人的浩然正气。

这个时代的读书人,在经历了蒙元百余年对汉家读书郎的压迫之后,都以造福一方为己任。

完全不像晚明时期,那些嘴上说着道德仁义,暗地里男盗女娼,嘴上说着君臣大义,其实蛇鼠两端,狗屁事都干不好,就会窝里斗的东林党人。

方孝孺这样的读书人,是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的坚定践行者。

他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,而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士大夫。

后来永乐帝朱棣靖难,攻克南京,建文不知所踪。

朱棣颁布奸臣榜,方孝孺榜上有名。

方孝孺第一个被捕,但却是朱棣亲自,礼贤下士一般的捕去。

早在朱棣攻入南京之前,朱棣的谋士,赫赫有名的布衣宰相姚广孝对准了皇帝,千叮咛万嘱咐。

千万不能杀了方孝孺,他是天下士人的领袖。

若方孝孺死,天下读书种子绝矣!

若方孝孺这样的人不能承认你,那你永乐大帝在士人的心中,永远都是篡位!

在紫禁城的大殿中,朱棣恳求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。

方孝孺一身孝衣,为建文帝戴孝,怒斥朱棣。

在朱元璋所有儿子中,朱棣的性格最像朱元璋,你若不能为我所用,必杀之。

但是面对方孝孺,朱棣竟然耐着性子,温和的劝解。

最后说到口干舌燥,也没有口出恶言,只是说,先生这是我的家事,请您为我起草诏书。

然而方孝孺只给他写了几个大字,死即死,诏不可草。

朱棣强忍心中的怒气,问他,你不怕死吗?不怕诛九族吗?

所以,后来有了世人耳熟能详的那句话,你杀我十族有何妨?

朱棣再也忍不住了,朱家人都是暴脾气。

朱棣诛了方孝孺十族。

当着方孝孺的面,把他的亲人,门生,故旧全部杀掉。

方孝孺始终默默流泪,那摆在他面前为朱棣起草登基诏书的纸笔,始终没有动过。

杀了七天,在杀死整整847(也有说873)人之后,方孝孺慷慨赴死。

按照后世的观点,在感叹他的刚烈和忠诚之余,也要说一声愚蠢。

为了心中的君臣大义,连累了八百多人,值得吗?

可是在这个时代,真正的读书人,真正的士大夫眼中,值得!

你可以说这种行为愚蠢,但必须要敬佩。

这种精神,正是我们这个民族传承千年屹立不倒的士大夫精神。

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,在无数次外敌入侵,铁蹄蹂躏华夏大地的时候,我们的传承才没有断绝。

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,在一次次北方南下的时候,我们的国家民族才会面对杀戮,毅然决然的反抗不止。

这种精神或许不被人理解,但却不能缺失,它也不会缺失, 千年以来它已经浸透到我们天生的基因和血液之中。

从魏晋名士到衣冠南渡,从盛唐风华到大宋无双。

这种精神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,是背着少帝跳海的陆秀夫。

是崖山十万投海而死的军民百姓。

是坚守北京的于谦,是刚正不阿的海瑞,是大明未有投降之典史的阎应元。

是江阴,扬州,嘉定的百姓。

是史可法,是目不识丁的李定国。

是后世在日寇铁蹄下无数的仁人志士。

是为国家,粉身碎骨却连名字都沉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名壮士。

这种精神,叫名节。

这种精神,叫大义。

这种精神,叫不屈。

纵然在浩荡的历史中,历史上也有数不清的文人败类,例如东林党那些跪在南京城外,迎接皇清的无耻文人。

但是,有着这种精神的大儒,如同银河中浩瀚的星海,连绵不绝,照耀着我们生长,并且热爱的人间。

瞬间,朱允熥的脑中闪过无数思绪。

脑中那些对于儒家和读书人的轻蔑,在脸上化为郑重。

他肃穆的整理下衣冠,摘下头上的亲王帽子。

低头,用最为谦卑的弟子礼行礼。

“熥,能得先生教诲,大幸也!”

“能为先生弟子,熥,荣幸之至!”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