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歪歪阅读网 > 女频言情 > 小说退位让贤(朱允熥朱允炆)

小说退位让贤(朱允熥朱允炆)

朱允熥 著

女频言情连载

”“陛下素来最疼爱太子,太子薨后,便准备将储君之位,传给太子的儿子,也就是陛下的孙子。”“不过,立储是何等大事?”“陛下的孙子,终究太过年轻,故而,陛下才迟迟没有下定决心。”“只是给其中的两个,一个封了吴王,一个封了献王。”他说到这里,立时又有人插言道:“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,有什么好奇怪的,你倒是说点大家不知道的啊!”“对啊!”“对啊!”人群里,人们纷纷出言附和。“要不说你们这些没读过书的人,就是笨,就是见识浅薄呢。”粗壮汉子冷笑道:“这不明摆着吗?那名神僧口中说的“吴王立”,可不就是陛下封的吴王吗?”粗壮汉子接着道:“‘吴王立,天下兴,乾坤从此定;八百年太平’这首歌,它的意思,就是只要立了吴王为储君,继承皇位,天下就会兴旺。“...

主角:朱允熥朱允炆   更新:2024-11-16 17:41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允炆的女频言情小说《小说退位让贤(朱允熥朱允炆)》,由网络作家“朱允熥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”“陛下素来最疼爱太子,太子薨后,便准备将储君之位,传给太子的儿子,也就是陛下的孙子。”“不过,立储是何等大事?”“陛下的孙子,终究太过年轻,故而,陛下才迟迟没有下定决心。”“只是给其中的两个,一个封了吴王,一个封了献王。”他说到这里,立时又有人插言道:“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,有什么好奇怪的,你倒是说点大家不知道的啊!”“对啊!”“对啊!”人群里,人们纷纷出言附和。“要不说你们这些没读过书的人,就是笨,就是见识浅薄呢。”粗壮汉子冷笑道:“这不明摆着吗?那名神僧口中说的“吴王立”,可不就是陛下封的吴王吗?”粗壮汉子接着道:“‘吴王立,天下兴,乾坤从此定;八百年太平’这首歌,它的意思,就是只要立了吴王为储君,继承皇位,天下就会兴旺。“...

《小说退位让贤(朱允熥朱允炆)》精彩片段




“陛下素来最疼爱太子,太子薨后,便准备将储君之位,传给太子的儿子,也就是陛下的孙子。”

“不过,立储是何等大事?”

“陛下的孙子,终究太过年轻,故而,陛下才迟迟没有下定决心。”

“只是给其中的两个,一个封了吴王,一个封了献王。”

他说到这里,立时又有人插言道:“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,有什么好奇怪的,你倒是说点大家不知道的啊!”

“对啊!”

“对啊!”

人群里,人们纷纷出言附和。

“要不说你们这些没读过书的人,就是笨,就是见识浅薄呢。”粗壮汉子冷笑道:“这不明摆着吗?那名神僧口中说的“吴王立”,可不就是陛下封的吴王吗?”

粗壮汉子接着道:“‘吴王立,天下兴,乾坤从此定;八百年太平’这首歌,它的意思,就是只要立了吴王为储君,继承皇位,天下就会兴旺。

“乾坤从此安定,再也没有了战乱,接下来,会有八百年的太平盛世!”

“原来如此!”

解开了谜底,众人皆流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。

有人开口道:“只要立吴王为储君,让他登基继位,天下就有八百年的太平,那陛下肯定会立吴王吧?”

“那可不一定!”

有人接言:“陛下可不一定信什么神僧的话。再说,这首歌,也不一定会传入陛下耳中。”

“是啊,陛下住在深宫里面,哪里会知道啊!”有人附和道。

“可是,那神僧既然有莫大的神通法力,也可以去皇宫里面,告诉陛下啊!”有人说道。

“仙佛行事,岂是我等凡人能妄言的?”

有人道:“神僧在金陵街上说了,信与不信,那都随别人,天下大乱,苦的是黎民百姓,关他何事?他能这般暗示一下,已经是仁至义尽了。”

“对啊,天机不可泄露。万般皆有命数。”

有人道:“就是不知道,咱们大明百姓的命,究竟如何,陛下会不会传位给吴王殿下呢?”

也有人道:“我还是不太信,传位给吴王,天下就能有八百年的太平?传位给别的皇子皇孙,就会天下大乱?这也太玄乎了吧。”

“管他是真是假呢。”有人道:“这种事,就是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。”

“吴王殿下也是陛下的孙子,故太子的亲生儿子,听说还是嫡子,传位给他,有何不可?”

“对对对,他登基继位,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万一那神僧说的都是真的呢?”

……

众人你一言,我一语,讨论得热火朝天。

朱允熥站在后面,默默听着。

“你们说,朝中的公卿大臣,会不会将神僧说的话,传给陛下知道呢?”有人问道。

“我看不会。”有人道:“那些当官的,一个个都只想着明哲保身,哪里关心什么天下大事。”

“立谁为储君,乃是国之大事,只能由陛下乾纲独断。”

“大臣们谁敢随便开口啊。”

“神僧的话,涉及到储君之位,他们恐怕一个个都恨不得将眼睛蒙起来,将耳朵捂起来,只装看不到,听不到才好呢。




“怎么可能去传话给陛下呢。”

此言一出,立时迎来了周围大多数人的附合。

有人义愤填膺,愤愤不平地说道:“这些人领着朝廷的俸禄。平日里穿的是绫罗绸缎,吃的是大鱼大肉,却一个个不誓死报效朝廷,报效国家,报效陛下,为天下老百姓请命,简直是可恨至极!”

“当官的嘛,能有什么好东西!”一聊到官员们,百姓们顿时都有了共同话题。

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,骂就对了!

自古至今,莫不如此!

甭管什么时候,也甭管啥情况,更甭管事实如何,只要你开口骂当官的,保管都能得老百姓一大片一大片的喝彩声!

“当官的不敢说,咱们去说。”

人群内,有人提议道:

“咱们一起,给陛下上万民书,将这件事,告诉陛下。请求陛下立吴王为储君,你们看如何?”

人群顿时寂静了下去。

众人你看我,我看你,一个个面面相觑,竟是没有人再作声。

“怎么?难道你们都不敢吗?”那人又大声问道。

“这可不是闹着玩的。”终于有人小声开口。

“自古参与立储的,大多都不得善终。”

“弄不好就是要抄家掉脑袋的。”

“那些位高权重的大人们,都担待不起。”

“咱们小老百姓,哪里敢啊!”

这句话可说到了很多人的心窝上,立时一个个点头附和。

“是啊!是啊!这种事,我可不敢!”

“我还有一家老小要养呢,这种事,做不得,做不得!”

“当今陛下,可不是容易说话的主。弄不好全家都要掉脑袋!”

……

“怕什么?”那人道:“吴王本就是陛下嫡孙,又不是外人。”

“咱们请求立他为储君,不过是顺应天意而已。”

“陛下也是明理的人,不会为难咱们的。”

他说得激情澎湃,却没有一个人应声。

那人不禁有些失望,道:“你们一个个贪生怕死,我却不怕。”

“总有一日,我会约一群志同道合之辈,一起给朝廷上书。”

说完,转身扬长而去。

围观的人群,也一个个皆散了。

朱允熥站在旁边,从头听到尾,望着散去的人群,又望了望开国公府的大门,脸上的神情,不由得阴晴不定起来。

那个所谓的神僧是怎么回事?

这些流言的背后,恐怕不简单啊!

这是冲着自己来的?

他们在开国公府门外散播,却不知常升是不是知道呢?

看来,日后还是要多留意一下市井消息,不能一直呆在深宫里面。

要不然,别人都已经出招对付他呢,他却还耳塞目闭,一无所知。

朱允熥心中想着,转身走进了开国公府。

一进去便听到一片悠扬悦耳的丝竹乐器声。

十分动听,令人不自主地沉迷其中。

常升的身体扑在一张极为宽大的软床上。

因为屁股挨了板子,伤还没好,他只能保持这个姿势。

不过,即使如此,他也不见得不舒服。

因为他的身体四周,有七八名年轻貌美的女子,正围着侍候。




“从此后,你便与母亲一起颠簸流离,辛苦度日。”

“尽管如此,但你心中的志向,从来没有熄灭过。”

“君子志存高远,虽贫贱而不移!”

“可你虽有才华,但科举这种事,从来不是有才华就够了。”

“翻开史书,才高八斗,满腹诗书文章,科举却屡试不第的人,比比皆是。”

“更何况,就算你侥幸中举,中进士甚至中状元,也不过是堪堪跨入官场。”

“宦海浮沉,你无权无势,在官场上没有任何靠山,没有背景,无人提携,想要升迁上去,又谈何容易?”

“于旁人而言,只要能做官,哪怕最后只能做一个小县令,那也够了。”

“主政一方,统管一地,何等威风?”

“但于你而言,恐怕你只会极度失望。”

“你不会甘心一辈子就这样虚度。”

“大丈夫生于天地间,自当做一番事业。”

朱允熥再饮一杯酒,笑道:“无权无势无背景,靠你自己,走科举之路,纵踏上官途,此生亦难有成就。”

“投到本王的门下,做本王的老师。”

“辅佐本王夺得储君之位,待有朝一日,本王登临大位,你便是帝师,便是内阁辅臣。”

“唯有如此,你方能一展心中抱负,不枉来这世间一趟。”

顿了顿,他盯着杨士奇,一字一句道:“因此,不管有多大的风险,你都不会拒绝。”

“世间岂有双全法,没有风险,又哪来的回报?”

杨士奇脸上神情变幻,终于化作哈哈大笑。

“殿下聪慧,远非常人能及,竟一眼看穿草民的心思,佩服佩服。”

他站起身来,拱手弯腰,深深作揖而拜。

朱允熥笑道:“所以,你刚才故意说要拒绝,是担心我请你来做了老师,却不愿听你的劝谏和谋划?”

杨士奇轻轻点头,道:“此正是草民所最担心的事情。”

“殿下年少,才气绝高,兼且天资聪颖,古往今来,世所罕见。”

“然才高者必自傲,聪颖者必自满。殿下对自己信心十足,恐怕便难以听得进别人的话。”

“唯有让殿下清楚知道,自己已身处险境,一步不慎,便会跌落万丈深渊,方能让殿下格外小心行事。”

“这并非是杨某自负其才,欲效仿诸葛孔明行事,令殿下三请,以抬高身价,实不得已而为之,殿下莫怪!”

朱允熥笑道:“无妨!本王心里亦有数,本王眼下的处境,表面看起来很好,但明眼人都能看出问题。”

“满朝文官,读书人无数,也无人愿意做本王的老师。”

“须知这些人,素来最是圆滑,善于两头押注,轻易不会得罪人,更别说是面对堂堂亲王,陛下的亲皇孙。”

“无非是本王虽在朝堂上成功阻止了皇爷爷立储的念头,但他们却还是并不看好本王。”

“储君之争,凶险异常。”

“朝堂内的高官们,个个都只想自己要如何才能置身事外。”

“也只有如黄子澄、方孝孺这等尚未发迹崛起的人,才会迫不急待的表态站队,支持我那二哥献王,以求博得一飞冲天的机会。


今日朱允熥因为进献了滚筒式油印机而讨到了皇爷爷的欢心,可自己得了这么一个好老师,也不吃亏。

朱允炆心中美滋滋的,对方孝孺也显得格外尊敬。

进府之后,黄子澄闻讯,亦前来迎接。

三人寒暄了一番,方到室内坐定。

朱允炆拜道:“日后还望先生多多教我。”

方孝孺回礼,道:“我如今既被陛下封了翰林院学士,做了殿下的老师,自然会竭尽全力辅佐殿下。”

“献王殿下乃皇长孙,将来必定登临大宝,执掌大明江山。”

“我辅佐殿下,便是辅佐大明未来的天子。”

朱允炆对这些言语极为受用,心中高兴,又道:“如今三弟极受皇爷爷宠爱,今日又得了赏赐。”

“皇爷爷将我们两人各自封王,再加上各位叔叔们,皆滯留在京中,未曾返回封地,未来如何,还不好说啊!”

方孝孺却是摇头,道:“不然。”

“陛下既然将殿下兄弟两人尽皆封王,那储君之位,便只会从你们两人当中选择。”

“秦王、晋王、燕王等人,他们或许心中有野望,意图争夺大位。”

“但只要陛下还活着,他们便翻不了天。”

“依我之见,殿下所要担心的,只有吴王一人而已。”

黄子澄也在一旁附和:“方先生所言,与我心中所想,不谋而合。”

“却不知方先生有没有法子,助献王殿下夺得储君之位,安定大明江山?”

方孝孺闻言,摸了摸胡须,沉吟不语。

许久,方道:“我听闻锦衣卫指挥使蒋瓛,近日被陛下降旨,罚了三个月的俸禄,可有此事?”

他此前虽没有做官,但其在文人中声望高,结交的朋友也多。

蒋瓛被罚了三个月俸禄,此事知晓的人并不多。

可再怎么隐秘,却也不可能瞒过负责发放俸禄的户部。

毕竟,事情要由户部经手去办。

户部又皆由文官们把持着,消息也就传到了方孝孺的耳中。

“确有此事!”

朱允炆点头道:“我听皇爷爷身边的公公说,蒋瓛欲拜入三弟门下,还鼓动其与凉国公等武将勾结,行不轨之事……后来被三弟拒绝并告发,皇爷爷才因此而惩罚他。”

方孝孺笑道:“若蒋瓛真有这个念头,那依陛下的脾气秉性,早就将他千刀万剐了,怎么可能到现在还留着他,仅仅不痛不痒的罚了三个月的俸禄呢?”

朱允炆和黄子澄对视一眼,道:“先生果然明察秋毫,学生与黄先生亦是这般认为。”

“蒋瓛身为锦衣卫指挥使,乃是皇爷爷最倚重的亲信。”

“若他真对皇爷爷怀有二心,皇爷爷又岂能容他?”

“想来他所谓的投效三弟门下,不过是奉旨试探而已。”

方孝孺微微颌首,道:“不错!”

“吴王在朝堂上公开索要储君之位,陛下又岂能对他完全没有任何疑心?”

“用蒋瓛去试他,也就顺理成章了。”

黄子澄扼腕叹息:“可惜吴王警觉万分,并没有试出什么。




“连夜前来,扰了你的清净,你可莫要怪四叔啊!”

朱允熥笑道:“四叔说的哪里话,我素来睡得晚,四叔来了,正好可以好生叙叙。”

他注意到朱棣后面还跟着两个人。

其中一个是僧人,身披黑色袈裟,眼眶是三角形,面像十分独特。

朱允熥心中一动,猜到他多半就是历史上极为传奇的黑衣宰相姚广孝,便道:“这位莫非就是道衍大师?久仰大名,如雷贯耳啊!”

“阿弥陀佛,正是贫僧。”姚广孝双手合什行礼,微微低头:“想不到吴王殿下久居深宫,竟然还听说过贫僧的名号,贫僧愧不敢当。”

此时的姚广孝,并没有什么名气。

除了朱棣看重他之外,外面知道他的人很少。

对朱允熥能一口道破自己的道号,姚广孝深感意外。

朱允熥的目光,转向旁边的另一个人。

那人的衣着打扮皆十分普通,青衫长袖,相貌平平。

只是当他见到朱允熥的时候,却是满脸不可置信之色,就仿佛见鬼了一般。

“这位是?”朱允熥笑着问道。

那人闻言,方从极度的震惊中回过神来,不待朱棣开口,抢先说道:“在下一介草民,贱名不足挂齿。”

连名字都不愿意说吗?

朱允熥深深望了他一眼,没有再追问。

领着朱棣,回到房中坐好。

婢女奉上茶,又寒暄了一番。

朱棣道:“我这些年久居北方,却是有些不太适应南方的气候了。”

“潮湿难耐,只想着早些返回北平,带着士兵们去前线打鞑子,却是要自在得多。”

“可父皇没有下旨,我也不敢擅自作主,私自离京。”

“熥儿,你知道他老人家究竟是何意吗?为何还不让我们兄弟早些返回各自的封地呢?”

朱棣是大哥朱标死后,回来奔丧的。

如今丧事早已结束。

正常而言,作为藩王,就该回去了,可老朱却偏偏迟迟不发话。

储君之位未定,藩王滞留京中,也不知引发多少流言蜚语。

“四叔说笑了。”

朱允熥摇头道:“皇爷爷他老人家圣心难测,连四叔您都不知道,我这个做孙子,又怎么会知道呢?”

他抬起头来,又一次望向朱棣旁边的青衫男子。

那人一直在用眼光打量着他。

直视过来的目光,多少显得有些无礼,让人不太舒服。

而那人脸上的惊讶与震撼之色,却是越来越浓。

隐约间,似乎还带着一丝丝的恐惧与害怕。

朱允熥笑问道:“这位先生为何一直盯着我看呢?”

青衫男子一怔,连忙站起身来,深深一拜,正声道:“吴王殿下威武,有若仙佛!”

“草民是第一次见到吴王这般气度风采的人,心中钦佩至极,便忍不住想要多看几眼,却是有些失礼了,还望吴王殿下莫怪。”

“无妨!”

朱允熥淡淡笑了笑。

他总觉得这个人的身份不一般。

却想不起来究竟是谁?

朱棣身旁,除了姚广孝,还有什么奇人呢?

“熥儿,你深受父皇宠爱,与我却不一样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