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女主角分别是李瑄李屹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大唐天将军精品推介》,由网络作家“落叶凋谢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小说《大唐天将军》新书正在积极地更新中,作者为“落叶凋谢”,主要人物有李瑄李屹,本文精彩内容主要讲述了:天宝年间,歌舞升平。李白、杜甫、王维、王昌龄、贺知章、高适、岑参、颜真卿、吴道子、张旭……数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,引动盛唐气象。然而盛世如瓷器一样,精美而易碎!他睁开眼睛,看到的不是才子与佳人的风采,而是穷奢极欲的皇帝。那青海头的森森白骨!那怛罗斯的遗憾。那东北的胡儿,虎视眈眈。还有那华清宫内娇媚的身躯,舞动胡旋,君王长醉,梦为神仙……当华夏永远失去中亚;当两京古道上饿殍遍地;当异族的铁骑,再次淹没玉门关。眼看着“天可汗”时代逐渐远去,庙堂之上,依旧灯红酒绿。李林甫口蜜腹剑,把持朝政;杨氏一族炙手可热,权倾朝野。当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相...
《大唐天将军精品推介》精彩片段
“世人皆知李林甫‘口有蜜,腹有剑’,你今日信李林甫的鬼话,明日圣人会对你尽失信任。像卢怀慎、源乾曜那样,做得再多,也无法挽回圣人的心中地位。”
李瑄听到李适之的话后,高声说到。
他知道历史上的李适之,因为缺乏心机和城府,一直掉入李林甫的陷阱内。
华山金矿事件,是李适之宰相生涯中,最重的一击。
从那以后,李隆基令李适之有事要与李林甫商议,不要自作主张。
可以说,已经疏远李适之。
开元宰相卢怀慎,清廉耿直,兢兢业业,依然被讽为“伴食宰相”。
源乾曜和姚崇同为宰相时,刚正不阿,大公无私,但李隆基却一直不把源乾曜的话当回事。明明是两人一起执宰,但凡功必归于姚崇,凡过必归于源乾曜。
一直到姚崇死后,源乾曜再次拜相,李隆基才觉得源乾曜是个人才。
“回前厅!大郎,四郎,你们也来。”
此时,李适之也觉得蹊跷,他丢下棍子,先一步扭头。
去年严挺之和卢绚都有入相之势。
却被李林甫三言两语弄到东都洛阳去养老。
李适之在“政事堂”没少和李林甫意见相左,两人也经常闹不愉快。
他听说过李林甫“立杖马”的事情。
李林甫非良善之辈啊!
李瑄见李适之冷静,跟着兄长们一起来到前厅。
“你们觉得李林甫意欲何为?”
李适之重回座位后,问李霅和李季卿。
“今圣人肆意封赏,国库不如开元鼎盛,华山若有金矿,采之富国。这么大的功劳,李林甫不该让给父亲。”李霅猜不出李林甫的目的,但依旧疑虑。
“李林甫强势有欲望,且工于心计。时人都拿则天时期‘笑里藏刀’的李义府与其相比,但我看来,李义府远远不及李林甫!父亲要三思后行。”
李季卿虽在二十岁就明经及第,但许多方面未有涉及,也不清楚李林甫的阴谋,只能提醒李适之。
“莫非华山没有金矿,李林甫在糊弄我,想看我在朝堂出丑?”
李适之思来想去后,喃喃说道。
李瑄则无语,他的家人都这么单纯吗?
怎么不往其他方面多想一想?
“父亲,圣人出生时的干支为乙酉年,酉与五行之金相配,金又指西方,代为‘西岳’,华山一直是圣人本命王气所在。如此,华山有没有金矿,重要吗?”
李瑄只能点醒李适之。
自开元中后期以来,李隆基就迷恋道教,信长生之说。他坚信华山就是他的守护神。
今年更是追尊圣人老子为“大圣祖玄元皇帝”。
谁动李隆基的王气命脉,李隆基必然让他吃不了兜着走。
“这杖杜弄獐的匹夫!这无耻的老贼,这样坑害我。”
李适之恍然大悟后,气得拍桌子。对李林甫连连大骂。
他不信道教,没想到这一点。
若非李瑄提醒,他明日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必一落千丈。
李霅和李季卿在感叹李林甫阴险的时候,也对李瑄报以赞赏。
他们一直以为这个兄弟轻狂好斗,慕侠义风度,没想到还有如此见解。
“父亲,您是宰相,古云:惟器与名,不可以假人!”李瑄见李适之恍然,遂向他劝谏。
代表权力的器物和表明地位的名份不能随随便便让给别人。
他希望李适之坚定自己,宰相的身份地位,不容他人侵犯。
“七郎所言甚是!我想和李林甫同为左辅右弼,让大唐兴盛。但这老匹夫一直针对我,让我如履薄冰。从今往后,我不会再与之妥协。”
李适之一改之前,称赞李瑄的心思缜密的同时,心中发狠。
他知道李林甫的强势,所以一再忍让李林甫,现在看来,一切都是他自作多情。
再这样下去,张九龄就是他的结局。
而且张九龄是“文坛领袖”,李林甫不敢明目张胆的加害。他一旦失势,皇室宗亲的身份,不足以让同为宗室的李林甫顾忌。
这一刻,李适之决定要李林甫对擂,即便被罢相,也要打断他的臂膀。
他上过战场,指挥千军万马与契丹诸部战斗,玉石俱焚的血性还是有的。
“明日朝会,父亲以此反将李林甫一军。”李瑄若有所思地说道。
李瑄记得史书记载李适之多次落入李林甫圈套,但明确记载的,只有金矿事件,然后就是“罗钳吉网”的致命一击。
之前李瑄以为金矿事件已经发生。
现在只要在华山金矿上稳住,再指引李适之在兵部大案上切割,不说反败为胜,最起码能会为他争取一点时间。
“李林甫不会承认。”李适之微微摇头,他能明白李瑄的意思。
但更清楚李林甫奸诈狡猾,一定会倒打一耙。
如果发生争辩,李隆基八成会听信李林甫。
“我得知一座真正的金矿。父亲可以趁机将那座金矿,告知圣人。”李瑄明白李适之不容易对付李林甫。
皇帝此时对李林甫的信任,就如天宝中后期宠爱杨氏一族、安禄山一样。
以至于李林甫明目张胆地算计太子,使太子丢盔弃甲,频频失去亲信,先后失去两任妻子。
开元后期,李林甫已经联合武惠妃,害死前任太子李瑛,和皇子李瑶、李琚。
李瑄能预见历史的脉络,知道搬倒李林甫非一朝一夕,需要一步步剥夺他的威信。
“七郎此言当真?”
李适之听李瑄这么一说,立刻起身。
如果是之前,李适之一定不信。但此时李瑄已经向李适之证明他的智慧。
“在这样的大事上,我怎么会骗父亲?”李瑄说到此,思虑一番后,道:“上洛郡,洛南县,有人在龙沙河的河床,捡到大量金粒。”
李瑄前世去过龙沙河金矿,据说黄金储量超过百吨,号称雍州之地,最大的金矿。
李瑄知道的金矿没几个,龙沙河金矿是唯一一个可以轻松开采的金矿,而且就在长安西南不远,方便查证。
其他李瑄所知的金矿在深山内,不仅难以开采,还不知道确切位置。
这些天,李瑄通过地图和书籍比对,确定洛南县龙沙河就是后世的那条金矿河。
龙沙河的源头,是一座山。既然能从山上冲下金粒,证明金矿离河水不远,只要细致探寻,一定可以找到金矿的蛛丝马迹。
“洛南有金粒,我闻所未闻。若是在河中找到大量金粒,附近山上必有金矿无疑!七郎是如何得知的?”
李适之为保万全,向李瑄求证。
这不是儿戏,如果上书后,洛南未找到金矿,必然惹怒皇帝。
“我认识有洛南的游侠拿金粒炫耀,他们见识浅薄,不知真理。我自然不会拿父亲和我们家族的命运去开玩笑。”
李瑄信誓旦旦地向李适之保证。
“好,明日上朝,必让李林甫好看。”
李适之相信李瑄所说。
李霅和李季卿也对李瑄交口称赞。
他们一家还是很和睦的,没有勾心斗角。
“七郎已经长大,父亲先为你安排到北衙两年,等你成年后,再入仕途。”
李适之突然发现李瑄如此争气,非常开心,心中为李瑄规划仕途。
如他们这种宗室皇亲,爵位会被越削越低。
只要一代没有建树,很可能沦为“平民”,空顶着宗室的名头。
如李渊兄弟那一代的宗室,已经成为平民。甚至连李世民的子嗣后代,都要为五斗米折腰。
今日见李瑄的风采,李适之望子成龙,希望延续他们这一脉的声誉。
“父亲,孩儿不想去北衙,而是想从军西北!”
趁此时间,李瑄向李适之道出自己的想法。
天宝年间的禁军机构,有北衙、南衙之别。两衙禁军彼此牵制,以便于皇帝掌控。
其中,南衙十二卫守卫长安,被称为“宿卫”。
而北衙四卫守卫皇宫,是皇帝真正的亲卫禁军。
但由于盛世无忧,疏于训练,武备松弛。现在南衙禁军在非当值期间,脱下盔甲,开辟副业,士兵们要么去当街头小贩,要么在贵族门下当护卫。
甚至还有一些会从事手艺活。
心里已经认定不会打仗。
李瑄记得安史之乱的时候,十二万南衙禁军,被一击即溃,使长安沦陷。
北衙也非常不堪,李隆基沉迷于享乐,纵情声色,不再督促禁军训练,检阅士兵。
左右羽林军、左右龙武军,四万禁军父子相传,良莠不齐。成了贵族子弟的镀金之所。
安禄山攻破潼关,李隆基南逃的时候,北衙四军还玩了一次兵变。
所以李瑄不可能入禁军,去浪费自己的时间。
盛唐时代,真正能打的是西、北二边的四十多万边军。
由于频频的对外战争,使边军骁勇善战。
加上皇帝穷兵黩武,对武将的青睐。汉人世家子弟、军人家庭、游侠、良家子;胡人贵族、胡人勇士纷纷从军边塞,试图拼搏“上将之功”。
特别是胡人,对效力唐朝,非常热衷。因为李隆基打破了自大唐建立以来“胡人不为上将”的先河。
让胡人知道,为大唐效力,也能尊为“上将”,成为节度使!
日落黄昏,李瑄带着李玉莹归家。
那群士女,被李瑄用一首后世韩愈的《晚春》打发走。她们不在乎李瑄写诗的含义,只在乎李瑄吟出新诗。
实际上,李瑄在寓意他将抓住这一次与突厥作战的机会,向国家和皇帝,展现自己的价值。
“七兄,她们都说战场上会死人,你不去行吗?”
李玉莹得知李瑄将要去很远的地方打仗,不舍地说。
“男儿宿命在此,家国天下。放心,阿兄会平安归来。”
李瑄摸了摸李玉莹的脑袋。
她不是很懂。
李适之曾在幽州军营,每隔一段时间,就会回长安一次,她以为李瑄也会一样。
第日,清晨。
坊间的晨鼓第一次敲响时,李瑄便起床洗漱。
他的婢女霜儿,又为李瑄清点一次行礼。
七郎即将远离,霜儿更难过。这么多年,李瑄是她的依靠。
“你就在家里,看好我的花园。我随时都会回来。”
李瑄看穿霜儿的心思,向她安慰道。
此次军中就职,李瑄只带罗兴一个人。
“七郎放心,奴婢不会让一株花树枯萎。”
她没有资格对李瑄说注意安全,只能在心里祝福李瑄。
李瑄笑了笑。他已让李玉莹照看一下,别让府中其他奴婢欺负霜儿。
“罗兴,将我的一石强弓,和皇帝赏赐的雕弓都带上。”
李瑄着重向罗兴吩咐。
军中不一定有一石骑弓,李瑄要自备。
马槊和枪,就不必要带了,军中必然存在。
马槊没有后世传得那么神奇,再好的槊,经过几次战斗,都要如盔甲一样,重新修理。
那些传世的名剑,千年锋利,是因为它们不上战场。
铁与血的考验,使这个时代的兵器都是消耗品。
这一日,李瑄的兄长们都回来为李瑄送行,对李瑄嘘寒问暖。
等李适之下朝,他们就会出发。
至于李瑄的朋友和王维,他故意告诉他们,下个月才会离开,他不想让他们送行。
辰时刚过没多久,李适之匆匆回来,他反复提醒李瑄带足金银钱财,带足衣物。
“七郎现在也有鱼符了,它就如你的衣冠,兼具国家和百姓的意志,你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恢宏德行。为父智慧虽不如你,但为官多年,却不曾缺失这些。”在李瑄上马之前,李适之亲自为李瑄整理衣袍。
李瑄的腰间不仅挂着皇帝赐予的飞鸟衔花玉佩,还有装着鱼符的银袋。
李适之取出银袋中的鱼符,提示李瑄。
“孩儿知晓。”
李瑄点头,他将原则看得很重。
“父亲,李白是孩儿的朋友,如果有可能,照顾他一下。”
李瑄很遗憾,他只在曲江柳岸见李白一面。
“李白想一步入青云,为父可办不到。”李适之眉头一皱。
意思是,李白想一步登天,成为宰相。
“他是想上天当神仙吧!”
李瑄知道李白的诗里,确实有这种意味。但李瑄还是幽默地对李适之解释。
终究是世俗大道,让李白陷入矛盾与挣扎。
罢了,李瑄不再劝李适之,还是顺其自然吧!
挎着宝剑上马,李适之和李瑄的兄长们,一路送李瑄出通化门,送李瑄到长安北方的渭水桥上。
本来李玉莹也要跟来,却被李适之喝住。
李玉莹最怕李适之。
她天真地让李瑄下个月就回来看她。
李瑄只是答应,下次回来,带一朵草原上的花。
“保重!”
渭水之畔,兄弟几人下马攀谈许久,依依惜别。
“七郎果决而有力量。但凡事量力而行,不可焦躁,有事可写信告诉父兄。”
李霅拍着李瑄的肩膀。
“大兄。”
李瑄紧紧握住李霅的手。
长兄如父,李适之在当刑部尚书前一直不在长安,李霅对他最照顾。
“长安的多少别离,都在这渭桥之上。”
李适之在一旁感慨。
“昨夜孩儿的建议,父亲要好好想想。”
李瑄不想说这些,而是又提醒李适之一句。
昨晚李瑄与李适之促膝长谈到半夜。主要是整饬兵部,以防李林甫抓住把柄。
只要李适之将兵部抓牢固,以李隆基现在对李适之的信任,即便李林甫动用“罗钳吉网”,也不可能“攻陷”兵部。
甚至李适之可以反告污蔑,够李林甫喝一壶。
前世李适之因兵部官吏贪污罢相,那时候,李适之已经不被李隆基信任,他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。
“为父知道要怎么做了,以后有什么事情,一定会与心腹幕僚讨论,防止是老匹夫的阴谋。”李适之微微点头,又道:“将为父写的书信,交给王忠嗣,他会照顾七郎。那丰安军使陈回光或许等不到你去,就会被调回长安。”
“孩儿明白。”
王忠嗣刚正不阿,治军严谨,李瑄估计李适之的亲笔信不一定有用。
李瑄也不打算交给王忠嗣。
“东晋时司马道子因为经常酗酒,使朝野王公大失所望,众叛亲离,父亲还是要节制一些。”
重新上马后,李瑄向李适之提醒。
主要是李适之太能喝酒了,几乎无酒不欢。
特别是不上朝的时候,喝得酩酊大醉。李瑄担心这一点被有心人利用。
“为父以后会少饮美酒!”
李适之随口一说,但并没有将这话放在心上。
唐人谁会不爱酒呢?
更何况是饮中八仙。
“大兄、三兄、四兄、五兄告辞,父亲注意身体。”
最后向李适之和兄长们行一礼,李瑄骑马上渭桥。
此时,渭水桥上,行人和过往商人不少。
他们都知道,这是长安权贵,送行亲子,不敢靠近冒犯。
李瑄在渭水桥中央,勒马侧身,大声向李适之吟唱:
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不建功勋誓不还。
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。”
通俗易懂的小诗,却感人肺腑。
声音传得很远,岸边的李适之听得一清二楚。
“七郎!”
李适之听到李瑄为他吟唱的诗,万般不舍,想要叫停李瑄。
但李瑄已经驰马过渭水桥,扬尘愈远。
罗兴的马上挂两弓,背着包袱跟在李瑄身后。
一句“人生无处不青山”,触动李适之心弦,让他捂住眼睛。
他是堂堂宰相,怎么能在众目睽睽下流泪呢。
李霅和李季卿赶忙上前安抚李适之。
想到李瑄的年纪,他们心中也难过起来,李瑄这段是时间的表现,让他们忘记,李瑄才十六而已!
看李适之和李霅、李季卿等父子相拥,泣不成声,路过的行人,闻者落泪。
这首诗传开后,对长安的青年影响巨大。
引起一时的从军热潮。
即便战死,又何必埋葬在故乡的土地,国家到处都是秀丽壮阔的山河。
李隆基读后,都夸赞李瑄“忠贞果毅”,期望“建立功勋”。
……
最新评论